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百三十一章伟大的教育理念 (第3/4页)
教育是立国之本,一个国家要建国,要强盛,就需要培养无数的人才,尤其是当国家面临存亡断续的关键时刻,这是绝对的需要,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、最可靠得了力量!” “我想在根据地内继续办学,可以吗?”老先生饱含热泪的看向周维汉两人。 此情此景,在场之人无不动容,一个知天命的年纪的老人,本可以含饴弄孙、颐养天年,却还在中国的教育事业奔走。 两个儿子送上战场,就连第三个儿子也在从事抗日爱国活动。 抗日时期,山河破碎,战火纷飞,民众颠沛流离,难以安居乐业。 然而,在这国难深重,民不聊生的艰难岁月,当时的教育和文化却在乱世中逆势成长,呈现另一番颇为难得的壮观景象,让人无限感慨。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前,全国专科以上高等教育学校共计108所,但到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时增加至141所,增长率近30%;在校大学生1936年约4万人,到1945年增至8万余人,几乎翻了一倍,教师数量也相应扩大39%以上。 这只是大学生,还有众多的受过教育的知识青年。 通过**双方和民主教育人士的努力,通过各种各样的正规、非正规学校教育以及积极创办民教馆、阅览室、图书馆等文化设施,至1945年,四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0%、云南43%、西康57%、陕西58%……总体保持在50%以上。 1941年,边区已经办了5800多个识字班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